咨询热线:
0551-64287617
售后支持:
0551-64238225
传真:
0551-64390832
地址: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西二环与望江西路交口西南角亚夏汽车大厦20楼
域名投资 收益远超房地产
2011-11-26 | 阅14345 | |
来源:八度网络 [打印] [关闭] |
十年前的魏波怎么也不会想到,当时自己一个自然的举动会和今天最火的社交网络产生关联。
今年4月,新浪正式将自己的微博网址改为weibo.com。这个举动让魏波的个人资产增加了十万元人民币。
魏波需要感谢的自然是weibo.com这个域名——当时网络上传言,该域名由新浪从一位名叫张伟波的人手中购得,成交金额高达800万元。
这条消息并没有流传多久,很快便遭到新浪方面的辟谣。魏波也认为其中所言并不足信:“据我所知,这个域名之前应该掌握在浙江一家企业的手中。”
之所以能够这么笃定,是因为魏波曾经也打过这个域名的主意——在刚接触网络不久,他了解了域名注册这么回事,于是很自然地想在广袤的互联网里留下自己的痕迹,也因此有了注册自己名字的全拼weibo.com的念头。但遗憾的是,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
这事儿多少让魏波有些沮丧,尤其是在十年后的今天。虽然weibo.com高达800万元的交易价格并不足信,但据魏波估计,真实的数字仍应该是七位。他错失了这笔生意,但依然得到了六位数字的补偿——当年,他在未能抢注到weibo.com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地注册了weibo.com.cn。由于新浪对自己微博业务的重视,使得他手中的这一个也被以十万元的价格一道买去。
这个故事只是魏波长达十年域名买卖生涯中的一个小插曲——他认真地把这事儿当作事业来做,在练就精明的同时也学会了摆脱患得患失。像魏波这样的职业域名投资者在国内还有很多,他们像猎手一样游走在域名的森林里,追踪着诱人的猎物。但他们自己却更喜欢“米农”这个称呼——“米”是“域名”的变音,他们就是要在茫茫的米堆里淘出金子来。
许多人的第一桶金
魏波是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接触网络的,这也是今天最活跃的那一批“米农”入行的大致时间。尽管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域名出现的第13个年头了,但相对于最近几年的后来者,魏波们依然占有先机。
虽然理论上讲,数字字母任意组合的域名数量几乎无穷,但在某种意义上看,域名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复杂、拗口、音节无意义的域名缺乏价值,这是因为对于商业性质的网站来说,这类域名存在推广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最常接触的那些网站普遍拥有一个简单好记的域名:诸如新浪(www.sina.com.cn)、搜狐(www.sohu.com)、网易(www.163.com)等等。域名行业里遵循着“简单即美”的原则,“简单”二字将可供选择的范围缩小了。
因此,对于极简域名的抢注,即便是2000年,魏波们也嫌来得晚了。weibo.com这种双音节域名因为其好记、上口、想象空间广而变得十分抢手,魏波抢注失败亦属情理之内。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域名买卖行业,这不是说教而是事实——国内的确有一批人因为对域名经济的觉醒较早、嗅觉较强而挖到了第一桶金。
蔡文胜是其中之一。他念书不多但笃信互联网终将成为一门大生意,于是抱着本英语词典努力地抢注域名。其中有价值者有:romantic.com、265.com、t.cn和g.cn等等。其中最后者于2007年卖给了谷歌。如今的蔡文胜已经是国内十分知名的风险投资家,投资过的企业包括暴风影音、58同城等。
因此等到魏波们进入的时候,大规模圈地已经差不多结束。剩下的就是比拼眼力:互联网的下一波浪潮是什么?哪一些域名会因此而获益?是“米农”们必须做出的判断。
李坤进入这个行当的时间与魏波大致相同,在他看来,自己当时所处的时代虽不能和早期相比,却也依然充满机会:“只要有好的判断,加上足够的耐心,总能够淘到好域名。”李坤告诉新金融记者,由于这十年中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域名的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对于一些互联网门户,它的域名和它的商标一样重要。就比如说目前正在美股申请破产保护的中华网,它的域名china.com好得令人都不敢估价。”
投资域名需谨慎
除去这种极其稀有的域名外,一般的优质域名也是互联网浪潮的受益者。以李坤手中的一个双拼后缀为.cn的域名为例,“2004年时以1万元的价格购入,2005年的时候翻番,涨到2万,2008年的时候6万,去年是10万,今年的估价则可以达到15万至20万。”
七年时间里涨了20倍,李坤也承认,这样的涨幅不可多得,但是域名价格总体上扬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平均一下收益率,投资域名的回报让房产根本没法比。”
虽然回报率高得惊人,但李坤表示,这依然是一种“圈内人的生意”。
“目前的状况是,大约10%的在挣钱,90%的在赔钱。”李坤解释说,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米农”,也就是任何有买卖和投资域名行为的人。“那赔钱的90%里面有一半是在盲目购买域名——他们有可能根本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只是觉得有钱可赚,就入场了。”这种情况使得域名投资也遵循“二八定律”,甚至走得更远。
“现在投资域名的门槛比十年前高多了,门槛不仅是眼光,还有钱。许多并不懂行的人提着一堆钱进来,钱一多,浮躁的心理就起来了,让域名投资这个行业更像是投机。”
李坤解释说,域名交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米农”之间的交易;一种是与“终端”交易。所谓“终端”就是对这些域名有实际需要的人:“比如说我开一家红酒公司,要办个网站,结果发现hongjiu.com被别人注册了,要向那人买。这就是终端。”
与“终端”进行交易一般都能得个“好收成”,但是相对于整个国内域名投资市场,这类交易数量较少,大部分买卖还是在“米农”之间进行:“‘米农’对域名的价值认定也会有差异,这就是交易得以进行的基础。”李坤说,在这种情形下,手握大量现金的外行往往成为宰割的对象:“现在这个行业也有许多‘人傻钱多速来’的那种,他们几十上百万买下来域名,有经验的‘米农’不会轻易接手。他找到不到下家,就只能砸在手上。”
行业内的骗局并不鲜见,李坤将部分原因归结为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但他同时也承认,这个行业有天然的投机属性,难以制定足够有效的条条框框:“像门手艺活,也需要运气。”李坤说,目前国外有大型的域名交易公司,国内虽然也有做得不错的,但是脱离平台私下交易的情况依然很多。“台面之下,各种江湖手段就多了起来,上当受骗就在所难免。”李坤认为,因为种种原因,域名交易还需要在这种自然生长的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或许甚至永远也规范不了。”他说。